2月9日,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,教育部、農業農村部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和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出席發布會,介紹重點人群、重點機構、重點場所疫情防控情況,敬請關注本期發布會熱點問答!
近期,全國疫情日趨平穩,總體向好態勢持續鞏固。目前監測未發現病毒變異株傳播力、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力明顯增強的情況。
當前,各地中小學相繼開學,農村春耕陸續開始。要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,繼續做好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,加強農村地區物資保障,堅持城鄉社區鄉鎮網格化管理,確保有風險人員及時發現、救治和轉診。
要重視商場、超市、農貿市場等重點場所疫情防控,繼續堅持養老院、兒童福利院、幼兒園和學校等重點機構防控措施,做好相關人員健康監測,加強從業人員個人防護。
當前“乙類乙管”的防控策略,能否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下一波疫情?
新冠病毒感染從“乙類甲管”調整為“乙類乙管”后,優化調整的防控措施對于及時發現疫情、有效控制疫情仍然有效。相比于三年前,奧密克戎毒株的致病性明顯減弱,我們擁有了對病毒更深入的了解,有更多的抗病毒藥物可以選擇,同時也更豐富了我們新冠中西醫救治的經驗。實施“乙類乙管”措施以來,全國的疫情日趨平穩,防控工作轉段平穩有序。
我國剛剛經歷了一次全國性的新冠病毒感染流行,多數人已經康復,還有部分人仍在康復之中。這個時段,在全國范圍內人群的免疫保護力處在一個較高的時期,所以近幾個月再出現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可能性比較小,今后再出現類似于這次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較小。隨著我國優化防控策略措施,新冠疫情在未來可能會斷斷續續在局部地區、部分人群、一段時間內發生,出現全國范圍內短時間集中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比較小。
取消入境隔離以來,是否有新毒株輸入?有哪些應對措施?
我國的監測數據顯示,從今年1月1日以來,從全國各個口岸入境人員當中監測到了39種進化分支,全部為奧密克戎變異株,以BA.5.2和BF.7及其亞分支為主。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監測到傳播力、致病力、免疫逃逸能力明顯增加的新型變異株流行。
從去年12月份以來,我們已經進一步優化和調整了監測方案,公布了一系列病毒變異監測相關工作方案,指導各地對輸入病例和本土病例進行監測。當前,春運尚未結束,學校陸續開學,我們將會根據現階段病毒變異株監測的結果,及時組織多領域的專家進行綜合研判。
如何做好農村重點人群包保聯系?
一是堅持責任落實不放松。持續推進五級書記抓農村地區疫情防控的責任落實,指導各地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專班做好平急轉換,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,進一步抓好農村五類重點人群疫情防控、生產生活服務等工作。
二是聚焦能力提升補短板。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專班組建以來,會同各方面共同努力,為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送了一些急缺的診療儀器和藥品。但是農村地區醫療基礎薄弱,下一步將按照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,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部署,把農村地區疫情防控、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都納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中。
三是突出服務實效強機制。各地要動態掌握優化包保聯系的服務機制,把疫情防控、生產生活等包保聯系服務的工作做細做實,讓重點人群真正能夠“見醫、見藥、見干部”,得到及時幫助。
四是強化宣傳引導防懈怠。健全疫情防控常態化機制,繼續做好防疫知識的宣傳教育,防止松懈麻痹。引導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打疫苗,倡導勤洗手、戴口罩,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,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。
中小學生開學后,如何保障師生健康和校園正常教育教學秩序?
第一,確保學生身心健康。開學返校前一周,要求學生居家每日開展健康自測。返校后,連續7天開展健康監測,要動態掌握師生的健康狀況,做好健康服務跟進。師生入校時要測量體溫,發現發熱等癥狀的師生及時采取留觀等相應措施。要落實中小學校晨檢和午檢制度、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、因病缺勤缺課追蹤登記制度等,建立學生健康的信息電子臺賬,提高校園疾病監測預警的信息化水平。
第二,保障學校正常秩序。中小學校充分做好教育教學準備,沒有疫情的地區,學校開學后開展正常的線下教學活動,針對學生學習實際情況,合理安排教學進度,認真執行國家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,確保教育教學質量。
第三,增強學校的防疫能力。教育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,支持加強中小學衛生室、保健室的建設,配齊醫護專業人員,配備充足必要的藥品、醫療設施設備和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等防疫物資。